客户咨询热线:
Technical articles技术文章
首页 > 技术文章 >使用多波长分离行为分散仪要遵守哪些规则

使用多波长分离行为分散仪要遵守哪些规则

 更新时间:2025-08-08  点击量:166
  以下是多波长分离行为分散仪的使用细节说明,涵盖操作流程、关键参数与注意事项,助您高效完成实验并保障设备稳定性:
  一、使用前准备
  1. 环境与设备检查
  环境要求:保持实验室温度(建议20±5℃)、湿度(<70%)稳定,避免阳光直射及强电磁干扰;
  设备自检:开机后等待至少30分钟预热,观察仪器指示灯是否正常,确认光源(如LED阵列)无闪烁或异常噪音;
  耗材准备:提前安装匹配的流动池或样品池,检查管路是否通畅,避免堵塞影响流体动力学性能。
  2. 样品预处理
  核心要点:样品需充分均匀分散,避免团聚或沉淀。
  - 固体颗粒:超声分散后过筛(推荐≤1μm),必要时添加分散剂(如表面活性剂);
  - 液体样品:过滤去除大颗粒杂质,控制浓度在仪器检测范围内(参考说明书推荐值);
  - 特殊体系:对易挥发溶剂需密封操作,防止气泡产生干扰信号。
  二、核心操作步骤
  1. 参数设置与校准
  波长选择:根据样品性质选择主波长(如紫外区适用于小粒径检测,可见光适合常规分析),可叠加辅助波长提升分辨率;
  流速控制:设定恒定流速(通常0.5~5 mL/min),避免湍流导致数据波动;
  基线校正:注入空白溶剂(如超纯水)建立基线,扣除背景噪声。
  2. 样品测试
  进样方式:采用自动进样器或手动注射器缓慢注入样品,减少脉冲效应;
  实时监控:通过配套软件观察信号强度曲线,若出现尖峰或骤降,立即暂停排查原因(如气泡、堵塞);
  重复测量:同一样品至少平行测试3次,取平均值以提高数据可靠性。
  3. 多波长协同分析
  优势利用:切换不同波长可获取多维度信息——短波长敏感于小粒径,长波长穿透深适用于高浓度体系;
  数据融合:结合各波长下的散射强度分布,构建三维图谱,精准解析复杂体系的分散行为。
  三、数据处理与优化
  1. 算法选择
  模型匹配:根据样品类型选用Mie理论(球形颗粒)或Fraunhofer近似(不规则颗粒),软件自动拟合粒径分布;
  迭代修正:对异常数据点进行二次拟合,剔除离群值。
  2. 结果验证
  交叉验证:对比单一波长与多波长结果,若差异>5%,需检查样品均一性或重新校准;
  报告生成:导出包含D10/D50/D90的粒度报告,标注测试条件(波长、浓度、温度)。
  四、维护与安全
  1. 日常维护
  清洁流程:每次实验后用溶剂冲洗流动池及管路,防止残留物结晶;定期擦拭光学窗口(禁用有机溶剂);
  易损件更换:每500小时更换泵管密封圈,每年校准光源衰减程度。
  2. 安全须知
  防激光伤害:禁止直视光源出口,佩戴护目镜;
  化学品防护:接触有毒试剂时戴手套并在通风橱操作;
  紧急处理:遇漏液立即切断电源,按MSDS处理泄漏物。
  五、常见误区规避
  过度依赖单次结果:未重复实验易因偶然误差导致误判;
  忽略温度影响:高温会加速布朗运动,低温可能导致粘度变化,需恒温控制;
  盲目追求多波长:非必要情况下,过多波长会增加噪声,反而降低信噪比。
  通过规范操作与细致维护,多波长分离行为分散仪可显著提升纳米材料、乳液、悬浮液等体系的表征精度,为研发与质检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的准确度如何提升